起名孙思求第三个字?如果你对这个不了解,来看看!
「云观陕西·美好可期」南山蒸碗子,长安当归情!商洛蒸碗为“肉夹馍”加油,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二三里资讯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起名孙思求第三个字1
食物的香气,运动的汗水
乡村的淳朴,秀丽的山河
纵有病毒阻隔,你我不能相聚
云观陕西,美好可期
……
12月24日上午,“云观陕西,美好可期”首场直播来到了商洛市商州区城关街道办事处付村,体验兼具美感和历史感的绝妙美食——商洛蒸碗。
商洛蒸碗源远流长,传说药王孙思藐在秦岭南坡悬壶济世时曾用蒸碗子救灾民于水火,秦王李世民视察南山防务时连下三碗,提笔写下:“南山蒸碗子,长安当归情。”
制作蒸碗的地点在“付村人家”农家乐,不过老板并不姓付,而是姓王,单名一个“亮”字。他从17岁就开始学习厨艺,26年来给别人打过工,也自己开过店。
王亮老家在仙娥湖畔,风景秀丽,游人如织,十几年前王亮看准这一商机,将自家房子改造成了农家乐,凭借一手地道的商洛菜,让前来观光的游客赞不绝口。近年来,随着黄沙岭隧道的开通,从隧道南段的付村经过的行人和游客又多了起来,王亮便在村里租了房子,又办起了农家乐,取名“付村人家”。
今年入冬以来,看到华商全媒体“探秘秦岭山货”栏目直播商洛腊肉的制作过程,王亮便想让广大里友也来体验商洛蒸碗的制作过程。
蒸碗吃的时候非常方便,只需要加热即可享用,但是做起来繁琐程度超乎你的想象。
12月23日下午,王亮就精挑细选采购了大肉、鸡和鱼,回来清洗后剁成排骨、鸡块和鱼块,并对制作费时的丸子提前进行了加工。24日早上八点开始,王亮又请来几位名厨帮忙调料汁、上油锅、装碗子。
院子里早早支起了一米多口径的两口大锅,一个用来煮肉,一个用来上油锅,尔后用来蒸蒸碗。
本次要做的是商洛蒸碗八大件:商芝肉、黄焖鸡、四喜丸子、蒸鱼块、蒸排骨、甜糟肉、八宝饭和小酥肉。
其中商芝肉用商洛当地特产商芝制作而成,是商洛地区一道特有的风味菜肴,色泽红润,质地软糯,肥而不腻,入口可化,有浓郁的商芝香味,被评为“中国菜”之陕西十大经典名菜。
蒸碗八大件工序各有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工序相当繁琐,就拿甜糟肉来说,首先要选用瓷碗,在碗底铺上红糖,再将煮好的五花肉(三分肥七分瘦)切成大小相等、薄厚均匀的片,码整齐紧密排列在碗内,再放上经过油炸的红薯片、红枣、冰糖、撒上白糖,浇上兑了白酒的醪糟,再装笼上锅大火蒸最少两个小时,才能达到入口即化的美妙感觉。
在给碗内码甜糟肉和商芝肉片时,王亮都极其用心,一片一片地数,有人打岔了,他回过头来又重数一遍,生怕哪个碗里装的肉片不够。“一般坐席8至10人,一个碗子装10片肉,保证每个人都能吃到肉。”王亮说。
不光装甜糟肉和商芝肉如此,在装其他碗子时,王亮也把碗顶装得堆了起来,有时多得掉了出来,在场的人都笑他这人太实在。他却依然顾我,说:“顾客买了这个碗子,就应该让人家得到实惠,不能只是装个样子,吃两口就没了。”
忙碌了4个小时,装了300多碗,大蒸笼装了6笼,上大锅用大火蒸。两个多小时后,付村人家的上空就弥漫着蒸碗的香味。
蒸好的蒸碗在吃的时候,必须要用盘子来翻碗子,这样才能充分展示蒸碗的“色香味”,而翻碗子翻得是否漂亮也是一门绝活。
本次直播,华商全媒体也邀请了美食主播“商洛杨小扬”对翻好的碗了进行试吃和品鉴,他那大快朵颐的样子,让人光是看着就觉得特别好吃,吃过之后更是口齿留香、回味无穷。
作为西安的后花园
华商报全媒本记者在秦岭大山
用热气腾腾的蒸碗为“肉夹馍”加油
感谢有你,披荆斩“疫”
暂停是为了更好的重启
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必能共克时艰
西安,加油!
陕西,加油!
华商全媒体记者 程娟 编辑 刘靖 实习生 叶雨阳
视频链接:
【云观陕西·美好可期】馋哭隔壁小孩的蒸碗子是这样做出来的
直播链接:
【云观陕西·美好可期】商洛蒸碗
起名孙思求第三个字2
梧桐子是我国本土植物梧桐(青桐)的种子,汉唐时期,梧桐子常作为拟量单位用于计量丸剂,这一拟量单位一直被后世沿用,现代生产的传统中药水蜜丸也多以梧桐子大小制成,伤寒论中的麻子仁丸要求:“上六味,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乌梅丸也如麻子仁丸的要求,将药与蜜和成丸如梧桐子大。唐代孙思邀在《千金要方》中提到服药量时,云:“服丸之法,大率如梧子者二十丸,多不过三十四十丸。”后世也多沿用汉唐古法,参照梧桐子大小制作丸剂而少有改动。
由此可知,“梧桐子大”是常见的古籍中对中药制丸的一种规格称谓,因其动辄服数十丸,可知颗粒不会很大,但究竟具体是多大,至今一头雾水。对比实际的梧桐子,就是相当于我们今天看到的黄豆大,今人大可不必追究“梧子大”到底是多大,理论上“梧子大”是标准9克(三钱梧桐子大),我们只需要懂得中药丸剂(水丸水蜜丸)一般每次服用9克左右就可以了,习古不能拘泥于古。
梧桐树是一种高大的落叶乔木,别名青桐、桐麻。树干高达15米,是一种常见的行道树和庭院观景树。梧桐树分布广泛,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河北、山西、福建、台湾等地。梧桐子又名瓢儿果、桐麻豌。一般梧桐子在秋末至冬初成熟采摘,除去杂质,晒干。
干燥的梧桐子状如豌豆,圆球形或类圆形,径6~8毫米。黄棕色至深棕色,表面皱缩成网纹状。外层种皮较脆,易破裂,内层种皮坚韧,除去后,内有肥厚的淡黄色胚乳;子叶两片薄而大,紧贴在胚乳上,胚根位于较狭的一端。气、味均微。以个大、饱满、棕色、无杂质者为佳。陶隐居云:“桐树有四种,青桐叶皮青似梧而无子。梧桐色白,叶似青桐而有子,子肥亦可食。”李时珍说:“梧桐处处有之。树似桐而皮青不皵,其木无节直生,理细而性紧。叶似桐而稍小,光滑有尖。其花细蕊,坠下如醭。其荚长三寸许,五片合成,老则裂开如箕,谓之藁鄂。其子缀于藁鄂上,多者五六,少或二三。子大如胡椒,其皮皱。”“子,甘平无毒。”
梧桐子有一层薄薄的壳,可生吃,也可炒来吃,只有豌豆那么大,跟豌豆的味道也差不多,吃着非常香,时令季节时可采摘。梧桐子的含油量较高,带壳种子含油量约26%左右,种仁含油量可达40%。油脂梧桐子脂肪酸组成主要为苹婆酸和亚油酸。含有苹婆酸和锦葵酸等少见的环丙烯酸。梧桐子的蛋白质含量为20%左右。梧桐子还含有生物碱和咖啡碱,医学临床试验证明其具有止血的作用。此外,梧桐子还含有维生素A,维生素C,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铁,钙等微量元素。
梧桐子也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其性味味甘;性平。归经心;肺;胃经。功能主治顺气和胃;健脾消食;止血。主胃脘疼痛;伤食腹泻;疝气;须发早白;小儿口疮。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研末,2-3g。外用:适量,煅存性研末敷。
①疝气:梧桐子炒香,剥(去)壳食之。(《贵州省中医验方秘方》)
②治伤食腹泻:梧桐子炒焦研粉,冲服,每服一钱。(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③治白发:梧桐子三钱,何首乌五钱,黑芝麻三钱,熟地五钱。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鼻出血是一个常见的临床症状,出血量少时仅涕中带血,多时可达几百毫升,而且相当一部分病人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病人的健康,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药物。民间曾用梧桐子粉治疗鼻出血,用法是将梧桐子焙干研成粉末,口服,每日3次,每次30克。
值得注意的是,真正的梧桐即“中国梧桐”是梧桐科梧桐属的植物,而世界上著名的行道树——法国梧桐,在我国公园和行道两旁可常常见到。而今在我国北自大连、北京、河北,西至陕西、甘肃,西南至四川、云南,南至广东及东部沿海各省都均有栽培。在南京老百姓们都把它简称为“法桐”或“法梧”,然而它却既不是梧桐树,亦非产自法国,而我们常说的梧桐树实际上是指“中国梧桐”。人们习惯所说的“法国梧桐”只是悬铃木中的一种。
悬铃木一属有8种,原产北美洲、墨西哥、地中海和印度一带。引入我国栽植的有3种。悬铃木果序柄的果实,有的1个果球,有的2个果球,有的3个以上果球,因此名称就不同,分别叫做一球悬铃木、二球悬铃木和三球悬铃木,这是三个不同的种。一球悬铃木,原产北美洲,俗称“美国梧桐”或“美桐”;二球悬铃木,俗称“英国梧桐”或“英桐”;三球悬铃木,原产欧洲东南部、印度一带,俗称“法国梧桐”或“法桐”。
但为什么悬铃木叫“法国梧桐”呢?原来,这种树木,叶子似梧桐,而被大家误以为是梧桐。17世纪,在英国的牛津,人们用一球悬铃木(又叫美国梧桐)和三球悬铃木(又叫法国梧桐)作亲本,杂交成二球悬铃木,取名“英国梧桐”。因为是杂交,没有原产地。在欧洲广泛栽培后,法国人把它带到上海,栽在霞飞路(今淮海中路一带作为行道树)。人们就叫它“法国梧桐”,人云亦云,把它当作梧桐树了。相信很多在南京长大或玩耍过的孩子们,都会把法国梧桐的果拿来玩(1925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筹建中山陵,在中山大道和陵园路两旁栽种行道树即法国梧桐,而后在国民政府的规划下,南京市曾拥有达20万棵法国梧桐树)。一是把果上的毛掰下来吹,二是种子上有一层网状物,孩子们都把它取下来说是小渔网。
法国梧桐则树干粗大(也不是很粗,比中国梧桐粗),叶片亦呈三角星状,只是大得多。果实非常小,不能吃。叶子在秋天变成褐黄色,肯定没有中国梧桐的叶子好看。树冠很大,且因叶子很大,几乎完全遮住了树冠上面的阳光,所以最是适合做人行道遮荫树。中国梧桐的花朵与法国梧桐的树叶也各自有自己的特色:开着喇叭形状花的是中国梧桐,树叶似手掌形的侧是法国梧桐。还有一点有意思的民间说法是:法国梧桐会生毛毛虫,而中国梧桐却不会。如果你把法国梧桐和中国梧桐搞混了,就永远理解不了“梧桐子大”到底有多大了。
长按上图3秒钟,识别二维码关注
喜欢的话就点赞吧!↙
起名孙思求第三个字3
城市记录者 · 第三季
我们「 在重庆 」
在重庆,八日行走,八次过招,八种给养。所得的每种觉知,都是一颗城市“味蕾”,收集着一种混合着“鲜”与“辣”的重庆味觉。“鲜”是这座城市浑杂而斑斓的底色,“辣”是其中令人欲罢不能的触动痛觉的日常。重庆这座城市,以锋利消解、以“杂烩”融合,将到来的一切都汇入自己的“火锅”。
第八日,身处这种令人欲罢不能的“鲜”与“辣”之中,在重庆生活着的重庆人们,作为此次城市记录者观察重庆的“第三只眼”相聚纬图院子,通过“5 分钟速写重庆”,以及对于何为“第三只眼”的不同观点,共同撰写了一份属于重庆的“城市观察调研报告”,与城市同频共振,和城市一起思想。
# 被记录留存的城市 (时间更正:2022年4月24日)
重庆城市记录者今天的记录,10 年后将成为历史,20 年后将成为重要的历史,30 年后将成为重庆乃至中国的史料,记录将留存永远。
我也在记录,我从20世纪80 年代后期到现在,记录了大概三四十年,更多是影像记录,现在回想起来当时不经意拍的很多普通的场面画面,现在都极其珍贵。所以现在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地方志办公室都希望留存我的一些影像资料作为档案,我当时记录时根本没想到它会有那么高的价值,因为它是很普通的街区、很普通的房屋、很普通的一些街道,但是过了三四十年,它会是珍贵的史料。所以城市记录者在做的事情是非常有价值、非常有意义的,向你们致敬。
# 野蛮生长的立体城市
我觉得重庆有一些地方还没有被破坏,还可以野蛮生长。从各种意义上来讲,重庆就是一个没有规则的立体城市。
# 三角城市
重庆的城市给我一种稳固又不失尖锐个性的感觉,所以我用三角形框起来,高楼与树林一样耸立在山间,像森林一样,有点黑压压的压抑感,但是人行的地面又时常阳光灿烂,温暖,有人情味。我没有画长江是因为我感觉重庆很多新的建筑也已经不在乎他了,算是我个人的一点小意见和批判吧。
# 重庆,重庆
我画了两个部分,名字叫“重庆,重庆”。从外部世界来看重庆,可能更多的集中在两个印象:一个是高密的城市,渝中半岛高层建筑密度全国第一;另外一个是非常市井的,很也有烟火气、人情味的一种重庆。
实际上我觉得“城市记录”这个词应该是包含多重意义,不仅仅是单纯的影像、图像、视频等等。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用各自的方式对这个城市进行观察和记录,我觉得对于一座城市的理解,尤其是站在我们建筑师群体的感知、畅想或者创作,其实都是对城市进行记录的一部分。希望我们建筑设计未来的从业者,能够用更多的用心去观察这座城市,去了解这座城市,最终去融入这座城市。
# 小猪佩奇
这是我喜欢的一些状态——一些是很密的角角落落的东西,一些是很舒展的东西,一些是很刺激的东西。实际上我对这些东西到底是为什么,以及它是怎么弄出来的感兴趣。我自己是个设计师,但实际上我最喜欢用小猪佩奇的这种状态把它弄出来。到最后我希望它真的呈现出来的是另一种的状态,把之前那些东西藏在后面就可以了。
# 鹰飞之城
我不是做设计的,没有任何美术功底,但我是在野外生活,可能也算野外设计吧。我这幅画的名字叫“鹰飞之城”,我画了两条江,嘉陵江和长江,是以地图的形式,川东的平行岭谷,这个是玉峰山,这边是南山,所以它整个是平行的,中间有只鹰,名叫“鹰飞之城”。
我觉得城市不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应该是融入全球自然生态系统。所以我其实比较矛盾,一直想逃离城市,但是最后还是陷入城市。因为城市有我喜欢的人,有我喜欢的食物,有我喜欢的地方,我还是希望未来城市的建筑和生活场景能够更加融入大自然。
# “八爪鱼”
我画的是刘向晖老师。经历跟邵兵这几次直播,我发现我可以不用搭理他的问题,这也是重庆人的性格,这幅画当然也是对邵兵的有意忽略。
刘向晖老师其实就像一个火锅,有点像我理解的重庆,脑子里一直在冒泡,但是非得拿一个盖子把自己摁下去,一边摁盖子一边在加柴,又很想冒泡,其实跟这座城市内心的火焰感是很匹配的。所以我画了一个刘向晖老师,也能反映一部分对重庆的理解,所以它不是一个物理层面的重庆,可能是重庆人的一个状态。
# 懵着来
问我一个外地人重庆是什么样子,我一开始是懵的,所以这幅画开始的时候是瞎画的,跟我刚到重庆来一样。我是三年前到的重庆,重庆话我听不太懂,也觉得这个城市好复杂,做设计很难,地形也很复杂,慢慢地我在尝试从大的架构上认识重庆这个城市,以一个外地人的心态去理解本地的城市和本地的特性,然后我开始慢慢沉静下来,开始画一点山和水,但是发现画这些不够,这是外地人的刻板印象,重庆肯定不是这样的,它肯定会有更多更细微的细节。如果再给我30 分钟,我会想办法再去填一些东西在上面。
# 我的一艘小船
和杨老师(杨冀翼)比起来,我太自由了。求学过程中我学的一直是照明,所以我本来想折一个灯笼,是小的时候妈妈教我的,我可以很熟练得折出来。但不知道为什么,今天我折着折着就折出了一艘小船。
对我来讲,重庆在我的心里就像是一片海洋,而我就是站在这个海洋里的一艘小船。它承载着我的梦想,随着重庆的时代变化、所有参与的事情和重庆的设计师们把我推向我想去的地方。
# 自律底色
回到我这次的主题:自律与自由,感谢邵老师的启发,我意识到我是本体下有自由倾向的人。重庆跟我有点相反,它是在一个自由本体下,一群人世世代代的人,几千年以来一直试图用他们自己的力量,很纯朴地在这片土地上给这个城市带来多种元素。我想强调一下,这些人大部分其实不是我们设计圈子里的,就是像我们的父母或者我们身边跟设计八竿子打不着的朋友,实际上是大家一起来给一个比较自由的空间环境里面注入特定的秩序,然后让这个城市变得非常丰富、特别个性,变得和其他的城市很不一样。
希望所有的人能够幸福,谢谢。
# 半城,半乡
这个看起来有点像“白图”,其实不画也是一种办法。这就是我对重庆城的看法。这幅画有很多元素,而且重庆的城市和自然之间有一条高耸而重叠的边界,但是边界后面是什么?
我更喜欢的是相对空白的这半边。因为我经常喜欢下乡,我喜欢往外走,从我们的自然之外再走出去,看看我们的乡村、我们的村镇,它可能给我们更大的放松空间和可能的一些细节。但是我仍然没有去填它。不管填什么,都不要填中间。这是我对重庆的印象。
# NICE CITY
我用了我面前的这一把笔,画了一幅涂鸦,没有目的,但画出来可能跟重庆还是蛮像的——没有任何想法,只是通过可以利用的东西,尽可能多地表达一种感觉。我给这幅画起名叫“NICE CITY”,是我现在的一种状态和感觉。
# "堆叠重庆"
我还是比较感性的状态。这个画中的场景非常真实,这是我们做的住宅高层部分,高层塔体的部分,上上下下去看工地,从那个空间中可以看到楼间,也可以下去到江边对岸,这就是我理解的重庆,有非常多的角度、力度、挤压感,或者是堆叠感,很丰富,很折叠。
# 两江破山穿城过
我画的是重庆山水格局、重庆的平行岭谷,我们的城市在山间,当然山也在城市里面,所以我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到达这些山。有两条江,把山给破掉,穿城而过,重庆的生态格局大概是这样。
# 重庆的"根"
在外面我们经常讲“东南西北”,但在重庆都是讲“上下左右”,这是重庆的方向感。我选择了红色,象征着重庆这座城市的热情,又画了一个轮廓线一样高高低低的重庆的地形。画着画着又补充了一个嘉陵江、一个长江,又画了一些顺着江的地形、不同的房子。顺着这些,我画了一些根出来,这种根的感觉就像重庆的树根,不论是老房子、新房子或者是城市生活,其实都跟“根”有关系。这就是我对重庆的印象。
# 跌宕起伏的空间
我心目中的城市实际上是由物理的空间和心理的空间构成的,物理的空间跌宕起伏,在这个城市生活的心理空间同样跌宕起伏。仔细看这张画里面应该能看到四个人,人相对于城市实际上是很渺小的,这就是我的感受。
# 在“空白”中创造
我主要是想讲几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是“基本城市”,第二个关键词是“原生空间”,第三个关键词是“人本尺度”。我想到的画面就是人站在江北嘴消落带的老城洞口看整个重庆母城的画面,这个里面的对景就是我们的城市,我希望留白。因为可能是过去的城市,可能是现在的,也有可能是未来的,其实城市的发展都是不定的,变化的与发展的,最终还是得靠我们大家,一起来创造。
# 高高低低
我的画里有一些高高低低的楼,一些山,一些河,或许比较仓促,但这就是我眼中的重庆。
# 重庆即“我”,“我”即重庆
每人心中都有一个重庆,
重庆是每一个人的分身。
它是你存在的空间,你的存在。
你在其中,
你看到的、听到的、吃到的、读到的、走到的、遇到的、处到的……重庆,
就是重庆,对,也是你。
爱或者恨,或者麻木着这个城市,
转过头来,
那就是你的状态。不,
那就是“我”的状态。
# 山城印象
重庆的城市。真的很奇怪,他可以与天象、乌云、远山、近景一同构成一个笼统的印象。他的城市空间的要素,呈点状分布。星罗棋布点点会形成整个重庆城市空间透气的感受 。
# 可以画上惊叹号的城市
我觉得重庆是一个让人可以画上惊叹号的城市。我主要是以文字来表达,而不是用图。在我的画中,有两个主体:一面是第三季重庆城市记录者的所有参与者,包括城市记录者、城市观察员,我们自己的小团队,生活在重庆的重庆人,以及初来乍到的外来者;另一面是重庆这座城市,它混杂而和谐地存在着。我认为这两个主体构成了我眼中完整的重庆。
# 看重庆三眼,便会爱上它
何智亚
“第三只眼”是什么?我用另一个逻辑来回答你这个问题。重庆这个城市,第一眼你可能懵懵懂懂,找不到感觉,感到迷茫;但是第二眼,你就会感觉有点味道了;第三眼,你就会爱上重庆。这就是看重庆的第三只眼。
# 常看常新的视角 田琦
不管你用什么方式观察,我们始终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给这个城市“贴标签”。但是我理解,不能首先被这个带进去,所以说我还是想抛开第三只眼。
如果说非要用第三只眼来描述的话,我希望它永远是新的,它可能是不断地随着这个城市的发展,以及我们人和城市的这种关系,不断地在探寻这样一种关系,这个城市始终给我们不断的新意,所以我理解的第三只眼是更广泛的,而不仅仅是观察的问题。
# 反观自己 杨宇振
之前拍的视频预告片(城市观察)里已经讲过。“第三只眼”我的理解是alternative perspective,也就是另外的一种视角来审视自己的日常。不麻木于日常的往复重复,能够既在其中又能够脱离出来,反身来看自己的行动,也许经由这样能够有一点自我的意识。这是新可能的开始。
# 叠向维度 覃琳
我们知道,传说中的“第三只眼”也没有长在外面。我想举一个例子来说我心中的“第三只眼”,比如你是重庆的一位网约车司机,那么你经常会遇到一个困惑,接单后,导航说这一单的乘客距离你 500 米,但是实际上你开过去可能需要3公里,因为重庆是一个叠向的、竖向的城市。我想,这也是一种认识城市的方式。
# “打望” 黄耘
"第三只眼"一一在我看来,你们试图用一种不同的角度去看重庆,或者是可以从一个低于膝盖的角度去看城市空间的细节,或者是一个很高的地方去看重庆的层次。但是我想说的是,您能不能正常点,站起来,用人的视点是看重庆一一她是很美很诱人,你们要克制自己,不要用第三只眼“打望”我们。
# 地球之眼 星巴
其实重庆对我来说就是一个起点,因为当年我是从重庆走出去到非洲,在重庆的时候只有两只眼,然后到了非洲,我有了第三只眼:我开始站在人类起源的地方,站在地球的角度,反过来看中国、看重庆。跳出了重庆本身盆地的意识,来了解山水之城的内涵,我觉得更有意思,更有乐趣,也更有意义。
# 有别于常的批判性目光
李向北
第三只眼有别于我们平常惯用的这两只眼,也许它有某些不同的角度,也许它有某些“深度”。所以有别于惯常的眼光,带有某种批判性。十多天前,第一次接触“第三只眼”这个概念的时候,我没有任何准备,十多天后,再次审视我当时应急的回答,我觉得也许我说的是对的。
# 女性&景观设计师视角
李卉
我理解的第三只眼,可能是女性视角以及景观设计师的视角。对一个空间的定义、对一群人的共识和对这个群体的理解可能有更多元的视角。
重庆的景观界比较圆融,大家之间的包裹度蛮像重庆山水之间的关系。从一个山地视角来看,其中的角度蛮多样的,在很多缝隙中,每个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纪录片《绿色星球》里面讲到的,不要看每一个植物似乎都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其实它下面的根系有非常多的联系,甚至一棵树死掉了,但是它的营养可能会供给到其他的植物上去,会分解整个体系。其实大家都在滋养着同一个营养盘,这个营养盘里具有互相之间的电脉冲等各种联系。
# 最舒适的生活状态
高静华
我眼中的重庆设计师群体,都活得很真实,很接地气。无论是穿衣打扮,言行举止,平时大家交流起来都是比较松弛自在的状态。大家在营造这样一个场,而没有很刻意地一定活在别人眼里,被行业标签化,更愿意寻找最舒服的状态。我觉得重庆建筑师这样的一个群体也可以折射出重庆整体的生活状态,或许他们就是重庆的第三只眼吧。
# 像孩童般看世界
褚冬竹
我们头上长的这两只眼睛,伴随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看过很多好看的东西。我们从一个不专业的人,慢慢地好像拥有了一点专业的技巧,但是同时也为自己的眼睛增加了“专业”这一层隔板,你看东西开始变得越来越专业了。简单地说,我心目中的第三只眼应该是去掉“隔板”的,像孩子一般的眼光去看一个东西。
# 闭着眼睛,也能看见
魏皓严
我直观想到就是二郎神杨戬的那只眼,在额头上,但是人不可能有这只眼,否则物种就变了,说明大自然控制物种很严格。如果乱想的话,就是闭着眼瞎看,或者说自己在看一些自以为自己看到了而别人看不到的东西,那可能就是第三只眼,我觉得人用双眼能看清就很不错了,先用双眼看清吧。
# “天眼” 李舸
听到第三只眼时,首先浮现在我脑中的图像就是西藏佛教画像上的第三只眼:天眼。佛教讲“一沙一世界”,或者说这个世界就是佛的一场梦,人人又皆佛。其实第三只眼就是每个人感受不一样、角度不一样,每个人看到的东西不一样,这或许就是观察的眼睛,可能是生活,是一种感受,小到是吃一碗重庆小面的味道。
# 本真状态 刘向晖
我顺着刚才李舸讲的来说,“第三只眼”是典型的佛教中所讲的修炼以后能打开的眼。那只眼在佛教里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有深有浅,管这个管那个,五眼、四眼都有。千手观音有很多眼,它代表着欲望。那“第三只眼”可能是禅宗修炼回到一个极本真状态的那只眼。
# 纵深时间维度上的自我审视
余水
在我这个年龄阶段,时间往往是不够用的。我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都集中于思考自己正在做的事,并没有时间真正意义上开始审视自己,反思自己。当有了某种机会某个时刻的暂停,我往回看的时候,自己经历的事与物,以及这个城市正在发生的改变,还有所做的项目前后的林林总总,都会反映在一个统一的概念上——时间。对我而言,第三只眼更多是一种纵深时间维度上的自我审视。
# 发问的人 李未韬
上次这个问题被你(邵兵)问蒙了,后来回去我想了想,今天突然有了答案。我明确知道你说的这“第三只眼”不是来自于佛教。其实人没有第三只眼,提问的这个人,他在看着我,所以提问的这个人就是第三只眼。那只眼在看着我的时候,逼着我回答某些问题的时候,我发现得用我这两只眼更好地看这个世界,这是现在我对第三只眼的理解。
# 无相,有争 李博
我今天在来的时候,我给未韬说,我觉得邵老师适合在庙里做禅师:施主你知道第三只眼是什么吗?施主说,不知道。佛教里面挺喜欢做名词上的争论,很多你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的名词,会有很多解释。逻辑学毕业的禅师会问我:第一只眼和第二只眼在哪,我也不知道,也有可能禅师把他的两只眼闭上,把我晾在那不告诉我。也有可能说第三只眼是开始,一只眼是心中一念,或者一只眼是一个世界。有时候抛出一个名词大家去定义它、争论它,定义什么不重要,更多是引起思考,或许这才是“第三只眼”的意义。
# 双眼之外 杨冀翼
我觉得邵老师这次选的“第三只眼看重庆”,这个题目本身真的选的挺好,还要再夸一下。之前杭州城市记录者的题目用的是“切片杭州”,是对客观事物的解析。而“眼”本身是人体的一部分,它是人获取信息的一种途径,因此注定是感性的。这个词跟重庆本身的特质特别符合。
那么我认为,我们可以用数数的方式来体会——当我们闭上第一只眼和第二只眼,这时看到的重庆就是你在用三只眼看到的重庆。
# “执此肉身于山城”
段然
在任何一个城市都是,我觉得第三只眼不应该只是去看,我们能看到的、听到的,还有感觉到的东西都不一样。我看重庆的第三只眼,来源于我对这个城市的感情。当年毕业的时候我发了一条朋友圈,写下“执此肉身于山城,在山城中虚度光阴”,我想,这就是我的第三只眼吧。
# 多一层维度 魏豪
每个城市的参与者都可以是“第三只眼” ,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探索和思考。就像我们的名字ds4,我希望在设计三维空间时可以多代入一层维度,具体是什么也没法定义,或许是一种特别的文化解读,也可以是当时我自己的情绪,也有可能是我很喜欢的某部电影,或者是一种批判,当然也可以是赞美。
# 历史和时间 孙思
我真的很不喜欢这种比较空泛的问题。但是非要我说的话,我觉得第三只眼可能是历史、是时间,包括那天爬南山黄葛古道所看到的那些即将被毁坏的历史建筑也好,我觉得它可能相当于是一个历史的注脚,你要知道你从哪里来、历史是什么,你才知道你要往哪里去。
# 奇观城市的眼睛
邵兵
虽然无法非定义重庆这座城市的野蛮生长,但城市记录者一直在以极不规则的方式记录这个时间段的城市状态,所以这次直播行走的过程非常刺激、非常过瘾,在这里我们试图想做个“八爪鱼”的状态,吸收更多给养。
其实早就有了“第三只眼”,我觉得和未韬说的不一样,我有爱,这或许是我的利器。因为爱,荒诞一点也没关系。其实第三只眼根本没有依据,我们本身也没有第三只眼,每个城市的形式我也在和城市记录者们一起探索,各位城市记录者和观察员老师就是我们借以看城市的第三只眼。
城市记录者的活动,似乎是来到一座城市,“打浑”一下就走。但是我们觉得突然干了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就是大家认真对一个看似荒诞,又感觉好像是不一样重庆的解读。但为了这样一个行为,我们整体走了一个月,看了近三十个城市发生场,连续直播了八天。
城市记录者这个栏目本身没有“排位赛”,我们希望不同年龄段的老师、朋友们都可以进来玩。其实在重庆,我们没有说必须要达成什么结果,或者一定要收获多少知识,有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让我们认真探讨了一次“重庆是什么”,一定是不虚此行的。
以这样一个时间段来经历的时候,正如何智亚老师所讲,其实留下了时间,留下了空间,这段时间无可替代,这些人也无可替代,我觉得这是我们此行最大的一个收获,非常感动。
谢谢这次“第三只眼”,我们也爱上了重庆。
猜你喜欢